近日,山东省内首个加氢母站——山东泰山钢铁集团加氢母站在济南市莱芜区建成投用。身为工业制造业第一大省,山东能源消耗总量巨大;而大力发展氢能,自然成为山东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的重要途径。然而,目前加氢站建设成本高、氢能汽车造价贵,氢气价格也不便宜,这些都是氢能推广的桎梏。齐鲁工业大学(山东省科学院)欧美同学会理事、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研究员就氢能应用接受了《大众报业·经济导报》记者采访。
周勇研究员认为,山东在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方面面临严峻考验,已不能仅算眼前的“经济账”。现在就应该积极探索政策创新、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,积累知识产权。在周勇看来,山东是全国化石能源和碳排放第一大省,但也是副产氢能大省,具有变劣势为优势的潜质,完全可以承担氢能示范省的责任。他表示:“虽然目前通过焦炉气制氢还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,属于‘灰氢’,但随着碳捕集和封存(CCS)技术环节的应用,以及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应用,未来碳排放会大大降低,‘灰氢’有望转‘蓝’直至变‘绿’,氢能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零碳排能源。”周勇认为,移动源氢能的应用,与绿电为主的电动汽车路径,是实现移动源碳中和的两条主要路径。氢能汽车产业化,有利于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,有利于未来实现减碳或实现碳中和。周勇表示,在氢能用于移动源的燃料方面,既有技术多已经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,中国如果不利用市场优势及早加入赛场,将很难取得关键自主知识产权。所以山东省作为氢能利用的示范省,更需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,率先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。
据悉,齐鲁工业大学(山东省科学院)欧美同学会理事周勇,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,二级研究员。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环境应对气候变化、绿色低碳发展、科技战略与政策等,侧重相关问题的模型研究和定量分析。承担并完成50 余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、低碳经济类科技计划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。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和三等奖等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0 余项,合著五部著作。近年来利用专业优势,努力发挥归国留学人员建言献策的智囊作用,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