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——无党派人士马万勇教授

发布时间:2021-06-03作者:设置


马万勇,男,汉族,19651月生,山东宁津人,无党派人士,博士,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,齐鲁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。山东省知联会常务理事、原齐鲁工业大学知联会会长。

 

他是学生们眼中亲切的师者,他是山东省教学名师。工作三十多年来,他坚持宿志、潜心钻研、锐意进取,在化学材料、化学动力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。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,承担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,曾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、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,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,担任高等学校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。

见到马万勇教授是在周三的上午,正是工作忙碌的时候。彼时,他刚完成手上的工作,略显疲惫,见我们进来,赶紧伸手招呼我们坐下。一脸微笑、平易近人的他,让我们紧张的心情瞬间放松下来。环顾他的办公室,简单朴素,没有多余的装饰,只有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件,他的时间都留给了工作。

能学习是一种幸运

马万勇教授出生在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,参加高考那年正是恢复高考的第四年,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一个学生能有机会上到高中是不容易的,特别是对农村孩子来说。在当时广大的农村地区,孩子们还要帮衬着家里的农活,枯燥的体力劳动剥夺了他们大多数的时间。对于不少孩子来说,在学校读书无疑是幸运的,能够逃避繁重的农活,他们很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时间,这也养成了他们热爱学习的习惯。回忆起来当时的学习氛围,马万勇忍不住侃侃而谈:“幸运的是,至少在学校里每个人都是积极向上的,很少有萎靡消沉的状况出现。”当他看到那些没有上学的孩子时,便会觉得自己特别的幸福,年少的他特别喜欢人多的课堂,喜欢无所不知的老师。作为班里的尖子生,马万勇在谈及学习经验时说道:“一如张衡所言‘人生在勤,不索何获。’上课认真听讲算是获取知识最捷径的方法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。”大学四年,一摞摞的笔记本,一张张被翻烂的书页,一节节熟悉的知识,现在说来仍历历在目。正是抱着这种不断求索的态度,马万勇自入小学到考入山东大学,再到后来读研读博,一直在不断思考、不断进取。

初心未改  苦心育人三十载

或许是出于年少时对于课堂、教师的喜爱,1988年,马万勇硕士毕业后,选择来到当时的山东轻工学院从事本科生的教学工作,而这一干就是八年,1996年他才回到山东大学继续攻读博士。说到这段教学经历,马万勇说“毕业后那八年,是我最难忘的,因为那时候年轻又有干劲,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也多,整日抬头不见低头见,无论课堂还是课下,早就与他们‘打成一片’。”所谓教学相长,通过备课以及与学生的互动,马万勇教授也得到了许多的收获。一如《尚书·学记》所言:“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,又知教之所由废,然后可以为人师也。”在马万勇教授三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,他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,教学因材施教,方法灵活。同时,他还注重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、专业特点的结合,使课程更加具有先进性,注重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,电子教案、电子课件图文并茂,深入浅出。

有趣的是,尽管作为“高科技教学手段”的践行者,马万勇教授心中却有着一种“板书情怀”。他认为,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把知识牢记心里,原则上要保证每一节课都可以用板书完成,实际教学过程中,公式推导必须板书进行。马教授说到:“虽然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,但是也增加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,线上问题解答,有些时候并不能清晰的解决问题,所以要选择使用。”

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后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马教授谈到学生成就时,自豪地说:“有许多学生本科毕业后,考取了北大等名校研究生。现在清华大学、南京大学及中科院的研究所工作的学生,有的入围国家级高层次人才、有的成为‘杰青’,成绩斐然。”

坚持科教融合  热衷帮助年轻学者

除却悉心施教,在科研方面马万勇老师也卓有成效,他致力于化学专业,主要从事化学材料、化学动力等方向的研究,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,主持完成与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。悉心为学生是马万勇老师一生教学的宗旨,教学中他常常将有关科研成果引入课堂,使学生学习知识既有应用性,又有趣味性和创造性。马万勇老师时常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研工作,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在工业生产、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。

长期以来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,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青年教师爱岗敬业。平时与青年教师在一起工作,不自觉中养成了任劳任怨,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。培养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,指导他们如何查阅资料写好教案。青年教师上讲台的热情高,但上课经验不足,就和他们交流心得体会,上讲台示范如何在讲授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。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。给青年教师创造机会,使其锻炼成才。

而今,年过半百的马万勇教授依然奋斗在教育和科研的第一线,满头银丝的他总喜欢回首当年时光,回顾学校一路变化的点点滴滴。“心之所向,素履以往。生如逆旅,一苇以航。”


返回原图
/